内优外联——不要低估数据时代的大屏力量

2024年04月11日   浏览:
近年来,智能电视的流量价值凸显。根据勾正科技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年底,智能电视激活户数达到了3.26亿户,较去年同比增长4%;全国智能电视日均开机率52%,月均开机率91%。

此外,以爱优腾芒为代表的视频平台不断加快抢占智能电视市场,这背后也凸显各方对大屏流量价值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这些流量背后的数据服务能力——智能电视具备双向交互属性,同时可寻址、可画像、可留存,这为行业内部发展和外部拓展带来更大的可想空间。
向内看,大数据加持下,智能电视具有数据海量、实时回传数据等特征,海量样本分析、收视数据的实时测量成为可能,利好电视的用户运营和广告市场发展。
向外看,智能电视依托入口、流量、数据价值,能进一步赋能整个传媒产业,如为内容平台、电视媒体等机构建立专区和APK,进一步增强其与用户连接能力,以及广告变现能力。
向内看——大数据下的实时收视系统

收视率调查在中国已经有近40年的发展,传统的收视率调查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式,即随机抽样来代替普查。而其经过多年发展,也从具有滞后性的日记卡法发展到可以精确到秒的人员测量仪法。
不过伴随着产业发展和传播环境的变化,抽样调查的精度和样本量不足、成本较高、样本易污染等问题也尤为凸显。尤其是样本易污染所带来的收视率造假问题曾多年困扰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并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也正由于抽样调查显露出的弊端,加之文章开头提到的电视设备的数字化更新,基于大数据的实时收视系统正得到越来越多关注。
与抽样调查相比,实时收视监测在多方面的优势凸显:
一来,实时收视让收视情况在节目播出时就被实时监测,为节目制作、节目编排带来的收视效果提供了实时的数据参考;
二来,如今处于数字化广告投放时代,广告主对于投放效果愈发重视,而实时收视让广告主更快速实时了解到投放节目的收视数据情况,进而增加广告主对电视媒体的信赖度,同时将促使大屏的定价体系回归到投放价值上;
三来,由于是实时动态分析和监测,导致源头不会被污染,从理论上讲更接近于真实,从源头上防止了数据的失真。
此外,实时收视是基于海量用户分析,这也意味着数据精确度很高。同时海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不仅能反映热门节目的收视情况,也能更精准捕捉小众节目的收视特征,更全面反应用户多元化的收视需求。
实时回传、无人工污染、海量监测等优势,在推动着实时收视系统取代传统抽样收视。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阻碍这一进程的推进。
例如,目前智能电视产业参与主体众多,也形成了以运营商、终端厂商、数据方等在内的数据孤岛,这也意味着以分钟级为单位的实时、多维呈现的收视数据,也只是基于“部分全量”。数据的打通和共享仍是重点。
再如,目前针对电视收视率的实时监测,也有不同的参与主体,这也造成行业尚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和标准。
针对以上难题,行业也在积极解决,就比如数据孤岛的问题,目前智能电视产业链各方都已经意识到了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如成立了智能电视大数据联盟,并且市面上也出现了传统抽样+实时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即大数据和小数据的融合,以便更准确的反映和测量电视收视情况。
不论如何,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技术、产业的更新迭代,传统电视以及依托于此传统抽样收视调查等做法将逐渐被新的媒介形态和新的受众调查研究方式所替代。而在技术和市场的推动下,随着大数据孤岛、行业标准和测量方法不统一等问题的逐渐解决,基于大数据的实时收视监测值得期待!
向外看——流量+数据,赋能传媒产业

智能电视的流量和数据能力除了有助于升级收视调查方法并助力行业在广告和用户层面释放更多价值,也在为整个传媒产业带来新机。
具体而言,智能电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终端数量和用户流量,在此基础上,就能与内容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联合运营,这样一来不仅让内容方与用户产生更直接的连接,同时通过打造自身的专属阵地,实现对用户的深度运营,并有望将用户转化为粉丝。当然还可以通过直播预约、节目提醒等方式将用户引流至直播场景,反哺直播收视。
此外,在广告营销方面,品牌能在专区根据冠名以及各种推广资源,如品牌信息与专区界面融合、节目IP带货等,实现持续且定制化曝光。同时还能降低广告主在传统TV端投放优质内容的投放门槛。
而这种运营和商业化赋能,在大数据能力的支撑下,价值将被进一步放大。就如前文提到的实时回传能力下的实时收视系统,就有望为媒体方提供节目运营建议、用户追踪和洞察等服务。
总之,大数据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力量化工具,而这种能力也将渗透到智能电视对整个传媒产业的影响和改变中。大数据之下,电视的收视研究、智能电视乃至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都将迎来新的突破。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1 - 2024深圳市鼎盛威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29604号

返回顶部